banner

新闻资讯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IIGF专刊丨2023中国碳市场年报

2024-06-20

0

2023年,中国全国碳市场进一步稳中有序发展,第二个履约周期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得到了优化、清缴工作有序展开,同时在市场扩容、数据管理和评估核查体系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等工作中也取得了积极和显著的进展。相较于2022年,2023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全年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达2.12亿吨和144.44亿元,年末CEA的收盘达79.42元/吨,较前一年度大幅上涨。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备案和减排量签发的重启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全国统一的CCER交易市场的注册登记和交易结算等重要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CCER重启进程加速。2023年四季度市场对CCER需求大幅上升,带动年内总体成交量达1530万吨,较2022年大涨92%,全国CCER预期价格也在年末升至逾65元/吨。
 
  地方试点碳市场的整体成交量在2023年也较前一年出现显著反弹,达7012万吨,但各试点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价呈现显著分化走势,福建、湖北和重庆的成交量增幅最大但成交价有所下降;广东、深圳和上海的成交量跌幅最大,但成交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23年,多个地方试点碳市场也在交易制度创新、市场扩容、碳交易生态体系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2023年回顾
 
  2023年,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保障市场稳定运行、第二个履约期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履约期配额的分配进行了优化。同时,市场扩容的准备工作也持续深入推进,数据管理和评估核查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立法等工作的推进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效果。较2022年,全国碳市场在2023年的交易“量价齐升”,碳排放配额(CEA)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达2.12亿吨和144.44亿元,年同比分别大涨317%和416%。从价格上看,2023年内CEA成交均价呈现持续走高、年末震荡的走势,年终收盘价达79.42元/吨,较2022年终收盘价上涨44%。从量上看,2023年CEA的成交量自8月起大幅上升,到10月触及高点后回落,一方面反映出履约清缴仍是驱动市场交易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显示企业在第二个履约清缴期倾向于提前交易以达到配额要求。
 
  (一)政策:持续推动优化和扩大碳市场建设
 
  2023年全国碳市场建设进一步有序推进,主要的政策动向围绕着2021和2022年度的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的分配、碳市场扩容并纳入更多行业、以及数据管理及核查评估认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多方面进行。
 
  1.第二个履约期配额分配进一步优化
 
  2023年3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相关工作的通知》,并在《通知》中公布了针对发电行业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配额方案》)。
 
  《配额方案》在配额分配的总体思路、覆盖主体范围、相关流程等主要方面的制定上保持了与第一个履约期分配方案的一致性。与此同时,《配额方案》也针对第一个履约期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进,在配额的计算与分配、以及企业履约机制的制定上进行了优化,主要改进集中于以下三点:
 
  一是在配额管理上进行了优化。与2019–2020年第一个履约期采用每年相同配额分配的基准值、并对两年合并履约的实施方式相比,《配额方案》在2021–2022年采用了按年度分别发放配额进行履约,并基于上年实际排放情况,对2021、2022年度采用不同配额分配基准值的方式,实施了按照自然年度更精细化的配额管理机制,与我国碳排放管理的年度目标衔接程度更好。
 
  二是在配额计算上进行了优化。《配额方案》首次引入了各类机组供电与供热碳排放强度的平衡值,增强信息发布的透明度和易懂程度;优化调整了各类机组供电与供热的基准值,使2021和2022年度的基准值能够真实反映行业碳排放实际水平;扩大了整机组负荷(出力)系数修正系数的使用范围,对热电联产机组低负荷运行给予配额补偿,体现“保供热、保民生”政策导向。
 
  三是在配额发放上进行了优化。《配额方案》调整了针对燃气机组和配额缺口较大企业的履约豁免机制,新增了困难企业的灵活履约机制,允许配额缺口达10%及以上、且因经营困难暂时无法履约的重点排放企业预支不超过配额缺口量50%的2023年度预分配配额,同时针对承担重大民生保障任务的重点排放单位进一步制定了定制化的履约纾困方案,减轻因履约压力对上述企业运营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此外,7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2022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针对排放设施关停或淘汰后仍存续的重点排放单位、以及因法律诉讼或债务问题存在履约风险的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分配和履约方式的调整措施。
 
  2.碳市场扩容工作持续推进
 
  
 
  2023年生态环境部通过发布政策文件、举办工作会议等方式,持续研究并推进将我国除电力行业外的更多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范畴的推进工作,推动市场扩容和优化。
 
  5月18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持召开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的启动会,会中多位专家讨论了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纸等7大行业的情况,认为当前碳市场的扩容条件已基本成熟,并将进一步围绕市场扩容中的关键要点和共性议题展开深度研究。
 
  6–7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分别组织召开了钢铁、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专项研究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中聚焦讨论了相关行业产品的配额分配、排放核算边界与范围、排放设备和装置的规范性界定、核查技术等多方面问题,明确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方向,并提出尽快完成相关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初步方案。
 
  6月27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也组织召开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专项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围绕水泥行业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要点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8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并在《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研究推动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0月1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2025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七个重点行业部分企业开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同日,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针对钢铁生产、铝冶炼、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意味着相关行业重点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进一步深入。
 
  3.数据管理及核查评估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3年2月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要求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日常监管工作机制,要求自2023年起对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实施月度存证上报制度,要求相关单位在每月结束40个自然日内通过管理平台上传燃料消耗、产品产量等数据及支撑材料,并通过对核算、核查指南的修订,提高碳排放数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碳排放权交易立法工作有序推进
 
  自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市场中对于该条例尽快出台的预期和呼声不断提高。2023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并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提出“预备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再次点燃了市场对相关条例出台的预期。最近,在2024年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标志着我国碳市场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即将正式出台,有助于促进全国碳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二)量:CEA成交量和成交额大幅增加,履约清缴驱动效应明显
 
  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量达4.42亿吨,累计成交额达249.2亿元。市场运行整体平稳有序,交易持续活跃,容量不断扩大。市场成熟度逐步提升,经过逾两年的运行,市场已基本打通了从配额分配到监督管理等交易流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作用逐渐显现,企业的参与和活跃程度不断提升,诸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与碳市场关联的衍生金融产品也逐步推出。市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及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22年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上年下降3.0%(约541克/千瓦时),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上年下降0.5%(约824克/千瓦时)。[1]
 
  2023年,CEA成交量和成交额高达2.12亿吨和144.44亿元,年同比分别大涨约316%和413%。多重因素驱动CEA成交量和价的大涨,其中最主要的是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的清缴工作于2023年12月31日截止,且各行政区域95%的重点排放单位需在11月15日前完成履约,导致控排企业的履约配额需求大幅上升。此外,碳配额供应收紧、重点排放企业出于未来履约需求考虑惜售持有的配额等因素也进一步推动市场价格上升。
 
  表1:2021 –2023全国碳市场年度成交情况

edebc49b69b34a345c6ed0b54940e261_638427207426194127608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2023年,CEA的交易方式仍以大宗协议为主,延续了2021年7月市场交易开始以来“大宗协议交易为主,挂牌协议交易为辅”的特点。2023年大宗协议与挂牌协议的成交量分别为1.77亿吨(占比83.49%)和3499.7万吨(占比16.51%);成交额分别为118.75亿元(占比82.21%)和25.69亿元(17.79%)。但是,挂牌协议交易在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其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比分别较2022年上升4.3%和5.1%。2023年,CEA挂牌协议交易的成交均价达73.42元/吨,年同比上涨32.8%;最低与最高成交价分别为50.5和82.79元/吨,年终收盘价为79.42元/吨,较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44.4%。
 
f0129f37cc8a7aa3cbd4643a69a78bd0_638427207501819845219  

       图1:全国碳市场2023年月度交易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全国碳市场在2023年共运行242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量达87.58万吨,年同比增幅达316%,交易规模显著扩大。市场交易呈现出“前冷后热”现象,较2022年交易的季节性特征有明显改变。其中,上半年的成交量仅占全年总成交量的4%,而随着第二个履约期清缴工作截止日的临近,第三、四季度的成交量占全年比分别高达25%和71%,显示履约清缴仍是市场交易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随着各行政区95%的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清缴截至期前移至11月15日,2023年10月市场交易大幅放量,成交量达9305.13万吨,占全年总成交量比近44%。
 c463287ba9e5ab01b170b97816939ec3_638427207600726084864
  图2:2022 –2023全国碳市场各月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例
 
  数据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三)价:碳排放配额价格持续走高,年末震荡
 
  2023年CEA价格呈现较明显波动上升的走势,日收盘价格在50.52–81.67元/吨区间波动。同时,上、下半年的CEA价格差异化显著:上半年价格总体平稳,日收盘价在50.52–60元/吨之间波动;下半年价格则明显上涨,日收盘价从7月3日的60元/吨攀升至10月20日的81.7元/吨的年内最高价,随后在高位区间内震荡整理,年末收盘于79.42元/吨。2023年,CEA成交均价为68.15元/吨,[2]年同比上涨23.2%。
 6118ad9191ca53f1d77fa274ff142f0e_638427207720867036133

在线客服
关注安帕尔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账号